卫健委:加强儿童抗生素使用管理! 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计划在行动!

2018-05-18 13:42:58

近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强抗生素的管理。除了传统加码限制抗生素使用外,本次严控抗生素滥用的通知,重点在限制儿童、老年、孕产妇滥用抗生素上。

卫健委:加强儿童抗生素使用管理! 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计划在行动!

然而在长久以来,有点病吃点“消炎药”的观念下,抗生素的使用仍然难遏制增长的趋势!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的统计,2017年全身用抗感染类药物的年增长率仍达2.1%。目前各地大医院限制门诊输液,但是儿科一直是没有受到限制,成为市场最后一块不受限的乐土。据米内网数据,2013年国内16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全身用抗感染药金额为130.42亿元,儿童抗生素用药市场已经是超过百亿的大市场。可见打赢限制儿童抗生素应用的这场攻坚战仍然任重而道远,基于这些严峻的事实,该通知特别指出要加强儿童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儿童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之一,特别是在感染患者中对疾病的控制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的耐药性迅速上升,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增加。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疾病中以感染性疾病居多,是应用抗菌药物最多的群体。但很多人不知道,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而对付感冒可能这类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很多人都在错误地滥用抗菌药物。医院门诊里常见的“吊瓶森林”就是明显的例子。滥用抗生素可能给人体带来副作用,比如导致体内微生态和机体免疫稳态失调,并与过敏性疾病发生有关,甚至可能会对儿童的听力造成伤害。我国每年约有30000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难以计数。儿童滥用抗生素问题严重,对患儿家庭和社会伤害巨大。

媒体也不断爆出儿童滥用抗生素的信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关“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中监测的1000名儿童中,至少有58%的儿童尿样中检出一种抗生素,1/4的儿童尿样中检出两种以上抗生素,有的尿液样本中能检出6种抗生素。基于这些严峻的事实,对儿童抗生素的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与国外比较,我国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还存在以下5大问题:

卫健委:加强儿童抗生素使用管理! 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计划在行动!

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动计划(2017-2020)

为了遏制抗生素在儿童中的滥用,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动计划(2017-2020)》(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指出尽可能地保证使用有效安全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并且尽可能地延长有效药物的使用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抗菌药物。此次卫健委下发的《通知》,也是对该计划的极大补充,接下来我们一起重温该《计划》的主要内容。

6大行动筑起滥用的防线

该计划提出:争取5-10 年,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遏制细菌耐药的发展。具体包括6大行动:

①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在医疗机构及全社会宣传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②建立全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并科学地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评价指标及细菌耐药控制评价体系。

③儿童医院基本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制,由业务院长负责,感染科主任为主,结合细菌学和临床药学专家共同建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小组,控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遏制耐药菌增长率。

④加强感染科的基本建设,并对全体儿科医务人员完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业培训。

⑤提高全社会对合理用药的认知度,控制自购药,减少自用药,杜绝无指征用药。

⑥开展细菌(尤其是血液感染分离的细菌和严重感染分离的细菌)耐药相关研究。

 全国将建“南北中”3个耐药监测中心

《计划》也提出,将引入全球监测项目(GARPEC监测网),逐步建立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儿童抗生素使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目前国内正在筹建“南北中”三个耐药监测中心,分工合作,对一些特殊分离菌进行集中检测,分别为:“北”—北京儿童医院,“中”—上海复旦儿科医院,“南”—深圳市儿童医院。

血清学标志物助力“行动计划”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清学标志物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新老标志物相继登上舞台。通过这些血清学标志物,可以有效地鉴别感染类型,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志物的浓度变化水平,对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进行判断,从而合理地指导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近期关注度较高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于区分病毒感染,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无疑增加了一大利器。而国赛生物推出“13μL末梢血, SAA+CRP 联合检测”,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将会更好地满足临床检测的需求。